9 月 11 日 - 13 日,第 11 届广州国际渔博会现场,陆渔科技展位前人头攒动:互动区里 AI 系统实时演示 “找鱼病、调水质”,圆形鳜鱼池边观众驻足体验,这套 “会思考的养鱼设备” 同步揭开了 “鳜鱼启航计划”的神秘面纱。作为吸引 65 个国家、650 余家企业参与的行业盛会,陆渔用硬核技术与实证数据,向全球采购商展现了鳜鱼养殖的现代化变革方向。
展会现场 “硬核秀”:技术实力肉眼可见
陆渔展位的核心看点,是AI +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实景微缩模型与数据大屏。屏幕上滚动更新珠海斗门基地实时数据:0.8 亩水面年产鳜鱼 1.7 万斤,较传统养殖产量提
升近 10 倍;成活率稳定在 72%-87.6%,远超行业 40% 的平均水平。工作人员现场演示:当模拟 “溶氧降至 5mg/L” 时,AI+IoT 中控系统 10 分钟内自动启动增氧设备,同时调整投喂频率,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。
展开剩余77%“最惊艳的是自清洁技术!” 一位来自山东的养殖户俯身观察模型,池底特殊水流设计将模拟残饵、鱼粪推向集污口,“这就是陆渔的双跑道池底自清洁系统,污物收集率达 98%,比人工清淤快 40 倍,省了太多力。” 现场数据显示,该系统能使饲料利用率提高 5%-8%,电费节省 15%-30%,珠海基地已靠这套技术实现水资源利用率超 95%。
病害防控演示更引发围观:水下摄像头捕捉鱼群游动轨迹,AI 系统通过机器视觉识别异常行为,提前 3-5 天预警病害风险。“传统方法要等鱼病发了才知道,现在能主动预防,成活率直接多 15-20 个百分点。” 技术人员的讲解得到华中农业大学梁旭方教授佐证,他在展会论坛直言:“这正是鳜鱼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方向”。
权威背书亮相:产学研联盟实力圈粉
展会期间,陆渔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合作成果成为焦点 —— 双方共建的鳜鱼产业技术创新中心,现场展出了联合培育的良种样本。依托水科院种业工程中心资源,该品种生长周期缩短 15%,烂鳃病抗性提升 38%,珠海基地用其养殖实现苗种成活率突破 80%。
病害防控的 “王牌” 也同步亮相:与中山大学郭长军教授团队(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)合作的虹彩病毒减毒疫苗浸泡技术,解决了传统注射疫苗的繁琐难题。现场展板显示,该技术使苗种发病损失从 30% 降至 5% 以内,已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。梁旭方教授作为陆渔技术顾问,在展会主旨演讲中强调:“这种‘科研出成果 + 企业做转化’的模式,真正让实验室技术落地生根”。
政策与行业认可更添底气:陆渔循环水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名录,展位上的 “绿色养殖基地” 认证牌匾格外醒目 —— 其尾水处理系统经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检测,COD≤35mg/L、氨氮≤0.5mg/L,优于地表水 Ⅲ 类标准。
启航计划落地:保障机制打动养殖户
渔博会现场,陆渔正式发布 “鳜鱼启航计划” 全链条保障体系,3 场专场推介会场场爆满。针对养殖户最关心的风险问题,“四重保障机制” 给出明确答案:
产量兜底:若单批亩产未达约定标准(工厂化 1200 斤 / 亩),经核验后 30 个工作日内按设备价 8 折回购,佛山养殖户陈叔 2024 年已获 8.6 万元回购款; 成本补贴:年用电量超 10 万度享 30% 电费补贴,湖州养殖户单季度最高获补 2.8 万元; 技术陪跑:专业团队驻场指导两批鱼养殖,每月邀请水科院专家巡诊; 销路保障:与 20 余家批发市场签约,保底价高于市场价 5%-8%。“小投入也能参与!” 现场公布的 “小型标准化养殖单元” 引发热议:占地 0.3 亩、投入成本降低 40%,江门养殖户陈叔引入后首年即实现亩产 1200 斤、纯利 4.2 万元。截至展会闭幕,陆渔已与 12 家养殖户、3 个地方合作社达成合作,签约金额达 5.2 亿元。
行业回响:科技赋能未来可期
渔博会期间,陆渔模式获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高度评价:“将鳜鱼养殖从‘经验活’变成‘标准活’,科技贡献率从 58% 提至 70% 以上”。不少国际采购商表达合作意向,来自东南亚的参展商表示:“这套节水、高产的技术,太适合我们的养殖环境了”。
根据计划,陆渔已在珠海、中山等 8 地布局示范基地,三年内将扩展至 18 个,覆盖华东、西北等不同区域。“下一步将联合水科院攻关耐低温品种,让西北养殖户也能稳赚。” 陆渔负责人在展会闭幕式透露。
从渔博会的 “网红展位” 到养殖池的 “真实收益”,陆渔鳜鱼启航计划用科技打破传统桎梏。正如梁旭方教授在展会总结时所言:“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计划,更是整个鳜鱼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”。
发布于:湖北省